据日本《读卖新闻》披露,日本政府正筹划向菲律宾出售6艘已服役30余年的“阿武隈”级护卫舰。这项出口计划一旦落实,将成为日本首次成功向海外转让海上自卫队的主力战舰,为其武器出口政策松绑后的又一标志性动作。
根据报道,日本与菲律宾方面已就此达成初步协议,相关细节正在推进中。若顺利成交,这将成为日本对外军事装备输出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标志着日菲军事关系进入新阶段。据称,菲律宾方面将在今年夏天派员赴日,对这批二手护卫舰的武器系统、动力设施以及维护状态进行全面考察,日本方面也正在为最终交付做准备工作。
“阿武隈”级护卫舰自上世纪80年代末投入服役,主要部署于日本各地方舰队,具备反潜作战和一定的对海打击能力。该舰满载排水量约2500吨,搭载有主炮、鱼叉反舰导弹、反潜导弹与鱼雷系统,并配备近防武器系统以及较为先进的声呐设备。虽然这些护卫舰服役时间较长,但其仍具备一定作战效能,尤其是在反潜方面仍可发挥余热。
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菲律宾海军目前缺乏大型水面舰艇,若一次性获得6艘中型护卫舰,整体战力虽难以质变,但在提升区域海上巡逻、展示武装存在方面具备现实意义。张军社还直言:“这些护卫舰说到底是准备退役的老舰,战斗力已无法与现代舰艇相比。日本此举更像是一种政治表达,借军援方式公开支持菲律宾在南海方向对抗中国,政治意味远远大于军事价值。”
事实上,作为日本武器出口逐步松绑的产物,此次护卫舰出售计划并不简单。按照日本现行《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的规定,仅允许出口“非进攻性”装备,如救援、运输、监视、扫雷等用途装备。具备强大火力的战舰并不在允许出口之列。然而,日方绕开这一限制的做法,是以“合作开发”名义进行,例如向英国、意大利联合开发下一代战斗机项目,或向澳大利亚推广“最上”级护卫舰的合作模式。这次面向菲律宾的护卫舰出口计划,同样也被包装为合作开发或改装转移,意图规避法规限制。
中国外交部早在日方放宽武器出口政策初期就多次发声,强调日本必须正视历史,避免重蹈军国主义覆辙。外交部发言人曾指出,日方近年来持续上调防卫预算,逐步放松对武器出口的管控,反映出其军事扩张意图。中方敦促日本以负责任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安全关切,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从近年来的互动可以看出,日菲军事合作正不断加速。从早年提供巡逻艇、雷达,到多次举行联合军演,再到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如今更迈向护卫舰转让,日本与菲律宾的防务联系愈加紧密。2025年6月,日本参议院正式批准了该协定,为两国部队在对方领土内自由调动打开大门,使菲律宾成为继澳大利亚、英国之后第三个与日本签署该协定的国家。中国东北亚问题专家蔡亮指出,这一协定实质上意味着日菲已经形成“准同盟”关系,为今后深化安全合作奠定制度基础。
除护卫舰之外,日本还在2020年向菲律宾出售了三套JFPS-3MEs相控阵预警雷达,总价值达5.5亿美元,这是日本自2014年废除对外武器出口禁令后首次对外出口成品武器系统。2023年起,这批雷达陆续交付菲律宾,有效增强其空中预警能力。2024年2月,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访问菲律宾时,曾亲赴部署基地视察雷达运作情况。双方还就信息共享与秘密情报保护协议展开初步谈判,为未来更高层级的军事协作扫清障碍。
此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名为“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OSA)的新机制,计划拨出数十亿日元,以协助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增强海上执法与防御能力。2024年,日本决定通过该机制向菲律宾提供五套海岸监视雷达系统,用于加强对南海水域的实时监控。
在武器装备推广方面,日本还积极向印尼、泰国、澳大利亚等国推介“最上”级新型护卫舰、P-3C反潜巡逻机以及一系列巡逻艇与雷达系统,明显意图构建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武器出口网络”。军事评论员韩东认为:“日本将退役舰艇‘变废为宝’,不仅节省拆解成本,还能换取地缘政治资本,可谓一举多得。”
日本向菲律宾转让“阿武隈”级护卫舰的计划,不仅是其防务政策调整的又一体现,也代表其“战略东进”的重要步伐。通过与菲律宾的深化合作,日本意图强化在南海事务中的实质介入,配合其在东海、台海的布局,实现“三海联动”的区域战略。未来一旦与菲律宾的合作取得示范效应,不排除更多东盟国家效仿,对区域安全格局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配资公司排行口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