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泛黄的照片,从郭彩玲弟弟、妹妹广州的家,快递到了厦门——越南华侨、抗日航空女英烈郭彩玲的祖籍地。
两张是少年、青年郭彩玲在越南的留影,身着洋装,短发齐肩。另一张是穿着挺括飞行制服的郭彩玲,英姿飒爽地站在滑翔机旁,挥手致意。彼时,抗日战争的烽火,已在她身后的祖国大地熊熊燃烧。
三张照片之间,隔着抗日战争的炮火,隔着一个南洋华侨家庭的离散,更隔着中国抗日航空史的悲壮一页。
穿着飞行制服的郭彩玲,英姿飒爽地站在滑翔机旁挥手致意。
青年郭彩玲
展开剩余86%少年郭彩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3日,厦门市档案馆收到这份珍贵的捐赠——抗日航空女英烈郭彩玲留存于世的三张照片。青山埋忠骨,不知在何处?烈士遗属希望女英雄“遗照存家乡,英魂归故里”。
当厦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将郭彩玲的照片及相关史料郑重入档馆藏时,距离英雄牺牲已整整82年。这位生于南洋、以身殉国的抗日航空女英烈,因为家乡人民的深情追寻、家人的执着访寻,终于魂归她生前未曾踏上的祖籍地,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完成属于她的“叶落归根”。
媒体的追寻:
披沙沥金觅踪迹
2024年清明节,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发布的一份英烈名单,引起了厦门日报采编部门的关注。
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单上,有三位厦门籍烈士的名字——黄宗汉、阮模群和郭彩玲。三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从未见诸厦门文史资料。为了还原英烈事迹,我们开始了寻找之旅。
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核实细节时,我们发现郭彩玲的原始档案只标注着生卒年月“1921-1943.4.20”;籍贯“福建同安”;“性别”一栏,有从“男”修改成“女”的痕迹,此外再无更多的信息。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如果郭彩玲女性身份确认无误,她将是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的中国第二位女航空英烈!
以身许国,生如夏花绚丽,死后却连性别都存疑,这深深刺痛了我们,也让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快寻找步伐,协助相关部门补齐、完善郭彩玲的档案。
任职于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林靖,闻讯加入了我们的寻找队伍。他一头扎进史海,在老档案、旧报刊中钩沉。终于,1943年2月8日《民国日报》刊发的《访问滑翔班》一文,让他觅见了郭彩玲的身影:“……有人特别指点我,一位长(高)个子是中越混血女儿郭采(彩)玲。她留恋祖国,也想念在越南的父母兄弟,但她却忍耐的(地)在祖国学习着。”
1943年2月8日《民国日报》(江西版)上,《大公报》战地记者民威写的《访问滑翔班》一文,红框中为提到郭彩玲的部分。
随着寻找到的史料越来越多,英雄的容貌渐次清晰:1921年,郭彩玲出生于越南一个家境优渥的华侨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在中国大片国土上狂轰滥炸,攫取了制空权。为弥补中国空军力量的不足,中国滑翔总会特举办滑翔培训班,培养飞行后备人员。响应祖国召唤归国抗战的郭彩玲,积极报名,1942年她从2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滑翔训练班二期(桂林地区)15名学员之一,也是该批次唯一来自越南的华侨学员。
蓝天,是她报效祖国的战场;滑翔机,是她驾驭战鹰的练手。然而,命运何其残酷!1943年4月20日,郭彩玲在成都凤凰山进行高级滑翔训练时发生意外,生命定格在22岁的那个春天。她还未能驾机长空搏击与敌寇厮杀,便将年轻的生命,连同对祖国无尽的眷恋,永远融入大地。
我们及时在《厦门日报》上刊发解开郭彩玲身份之谜的报道,却因没能找到她的家属及更多行踪而心存遗憾。
家人的探寻:
思亲生死两茫茫
今年3月,郭彩玲的外甥蔡建东及夫人到厦门寻亲寻根。这趟厦门行,对他来说是一趟接力之旅。20世纪90年代,他的母亲郭辉及大舅、小舅一同来过厦门。由于时间匆忙、信息模糊等原因,一行人未能找到父辈的祖籍地,抱憾而归。
来厦之前,蔡建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几经核实,确认外祖父的家乡是同安后村,现已划归翔安区。手握事先查到的后村社区电话,他却近乡情怯:外祖父年纪小小就离开家乡下南洋,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还有谁知道郭家的这个分支?母亲心心念念的姐姐郭彩玲,故乡可否寻得更多的消息?
随着寻根寻亲的脚步,家族记忆的碎片,在蔡建东心中浮现、拼接——他的外祖父郭懋滚,1900年出生于同安后村。由于父母早逝,郭懋滚吃着“百家饭”长大。十岁那年,他跟随乡亲远赴越南谋生。从码头挥汗如雨的苦力,到米铺店员,再到法国品牌酒的销售代理……郭懋滚在越南成家立业,他的四个子女也相继出生——长子郭奉勋、长女郭彩玲、次女郭辉(原名郭彩霞)、幼子郭任水(原名郭壬水)。
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国破山河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亡的时刻,身为华夏儿女岂能坐视?郭彩玲与大哥郭奉勋毅然决定:回国!报效祖国,投入战斗!面对儿女的坚决,郭懋滚选择了支持。
回国后,郭彩玲参加空军预备役性质的滑翔训练班;郭奉勋则在桂林开书店,从事地下工作。此后,郭奉勋再次返回越南,将弟弟妹妹相继带回中国,郭辉后来还加入粤桂湘边纵队,参加解放战争。
这个南洋华侨之家,因为浓浓的爱国情怀,忍受着骨肉离别之苦。但对回国后就没了音信的郭彩玲,家人一提及就伤心。
“大姐牺牲后,父亲曾收到过通知信函和表彰抚恤……但他忍痛没有告诉家人。”年过九旬的郭辉给我们发来回忆短文,字字泣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郭懋滚才将郭彩玲已牺牲的消息告知儿女。而那些信函、抚恤凭证早已在战火离乱中遗失。
谈起大姐,与姐姐相差十余岁的郭辉、郭任水虽记忆不多,却满心温暖:“她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性格特别豪爽,胆子大……爱骑马,爱玩轮滑……”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他们对郭彩玲的思念,他们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了解郭彩玲生前的消息,让后辈记住她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家乡的找寻:
英魂终归桑梓地
烈士亲属来寻根,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在后村激起层层涟漪。热心的后村社区工作人员宗丹洁第一时间向厦门日报热线报料。
“郭彩玲是你什么人?”当蔡建东在后村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年过七旬的越南归侨郭健尼时,郭健尼扶了扶老花镜,急切地反复追问,声音颤抖着。
“郭彩玲是我大姨,郭彩霞是我母亲。”蔡建东认真地报明身份、讲清来意。一瞬间,郭健尼的眼眶湿润了,他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千斤重担:“你找对人啦!找对人啦!”
老人尘封的记忆闸门被骤然打开——郭健尼的母亲苏秋菊,正是郭彩玲在越南情同姐妹的密友!“她们一起长大,无话不谈。郭彩玲回国前,还特意劝说我母亲回国,一同为国出力。”郭健尼激动地说。
另一位后村老人郭明端,则从伯父郭文泉那里听闻郭彩玲的故事。郭文泉和郭彩玲年纪相仿,同年从越南归国。“伯父生前常说,郭彩玲胆识过人!”郭明端转述着伯父的话。当郭彩玲牺牲的噩耗传来,身处川西的郭文泉,因距离较近,还代表郭家亲属赶赴现场,含泪送别了这位热血青年。
寻根之旅临近结束,后村的老人特地带蔡建东去看村里的一棵老榕树。他们说,郭家的根脉,如同老榕树的气根,人纵然漂泊万里,终将深深扎回滋养它的故土。
我们对郭彩玲的寻找至此回声嘹亮,她的人生拼图最终在她的祖籍地完成最后一块拼接,立体鲜活了起来。
魂兮归来!
穿越八十多载的历史长河,我们仿佛看见她笑意盈盈,侧耳倾听胜利的欢呼,深情凝视故土的变化。一段旋律在我们心中反复吟唱: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中国的大地上,22岁的郭彩玲来过、爱过、拼命过,将满腔的热血与青春,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谢瑞真 图/郭强 蔡建东 厦门市档案馆 提供)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公司排行口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